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互联网配资利息_可靠的炒股配资 > 联华证券 >
发布日期:2024-12-19 01:44 点击次数:113
一、起源
应山花鼓,又名北路子花鼓。由于该剧种的道白是应山方言土语,唱腔是由应山民歌小调演变而成,流行区域在应山、大悟和孝感、安陆的北部,在黄孝花鼓流行区域以北,因此既叫应山花鼓,又叫北路子花鼓。它大约产生于满清乾隆与嘉庆交替的年代,是由唱山歌小调而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表演。
每年春节期间,应山城乡都有划旱龙船的娱乐活动。人们以竹篾为骨架,扎成龙形的无底船,上面裱糊彩纸,龙船即成。一男青年装扮成“小堂伢”(即花旦),脚踩高跷,站入无底龙船内,手握船舷,准备“跑船”(带船游动);船外有一男子装扮的彩旦,手握灵巧的竹篙,准备“赶船”(撑船);另有一男扮的女丑角,手拿破“扑扇”(即芭蕉扇),挥扇扇风。当锣鼓有节奏地敲响之后,坐船、赶船和打扇的三人便和谐起舞,舞姿摹拟水中行舟的动作一套接一套。舞蹈间歇,就唱山歌小调,一人领唱,众人接腔。这样沿门挨户,舞舞唱唱,循环往复。舞蹈表演各种行船动作,唱词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许多历史故事和生活趣闻,都可以编成合辙押韵的唱词。唱什么故事,一般都由玩船人自己决定,有时候却是东家点题。例如,门前挂一根带子,就是点唱《蓝丝带》;门框缝里插一棵菜苔,就是点唱《掐菜苔》;挂一个灯笼,就是点唱《观灯》;挂一只篓子,是点唱《翠花检过》。这些故事唱词的腔调虽有不同,但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这就是应山花鼓一戏一调的由来。东家点题唱,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是玩船人猜对了题,唱对了路,东家必须加倍赏赐;二是玩船人猜错了题,唱的不对路,东家不给任何报酬,还要训斥玩船入是“赖角”。一次,玩船人猜对了题,唱的词却有毛病:“桃花红李花白争强比胜,栀子花只开得色白如银。”东家说:“桃花李花怎么会与栀子花同时开放?应该是:桃花红李花白争强比胜,栀子花开放时色白如银。不会唱就莫来丢丑。”这种点题唱的规矩,迫使玩船人要学会很多流行的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而且还要斟词酌句,免得当众丢丑。这也对花鼓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故事与生活故事,不仅编成船词咏唱,还常把某一故事中的人物装扮出来,串成故事。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就由四人分别装扮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扮演者画好脸谱,穿上戏衣,脚踩高跷,过街串村。人们一见就能联想起他们取经途中的一连串故事来。嗣后,又出现用地花鼓、亮花鼓等形式演唱,继而又由地面演唱而到搭台表演。余宗发说:“追起根来,应山花鼓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最初唱的是山歌小调,踩高跷划早龙船,以后逐渐发展到用地花鼓、亮花鼓等形式演唱,直到草台戏班登台演唱。”
二、戏班
每年正月间,应山花鼓戏艺人就组成七八个人的小戏班子,在附近城镇和村庄演唱。戏台是临时搭起的,众人动手竖起牛槽,再横绑木杆,然后铺上木板。唱戏人粉墨登场,在台上横踩板子演唱,人们就称唱戏为“竖牛槽”,称唱戏人为“踩横板子的”。到了农忙季节,艺人们就散伙回家种田。这种戏班称为“四季班”。四季班子演戏,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正月十五到三月下秧为止,绝大部分又是在三月十八日做了老郎会后散伙;第二阶段从五月端阳到割谷为止;第三阶段从八月中秋到种麦为止;第四阶段为冬闲季节。还有极少数人以唱戏为职业,称为常年班子。
庆立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正处在从“乳业大国”迈向“乳业强国”重要机遇期,要培育和发展乳业新质生产力,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以“耐心、信心、匠心”持续推动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白酒的每一步发展都源于对标准的严格遵循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伴随着技术的飞跃,各香型白酒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各白酒企业厚植标准意识,提高标准认知,持续加大标准建设,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促进了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每个戏班都有一个箱主,唱戏用的一切都是箱主所备。箱主一般应备有三个“斜子”、三个“口面”、四顶“帽子”。斜子就是戏衣,青、花、红三色各一件,一般是“洋布”(即棉布)做成;口面是胡须,黑、白二色各一个,再加一个八字胡;四顶“帽子”是指小生、老生、丑角的帽子各一顶,外加花旦的头饰物。此外,化妆用品也属箱主备办。应山花鼓艺人的化妆简单,调元粉打底色,再用品桃加双眼周围,用锅底烟画眉。白、红、黑三色,只有白、红二色花钱买。
每个戏班存在的时间,最短是一个季度,最长的是一年不散伙。无论存在时间的长或短,组合后就要订班规,内容一般是十大条款:(一)不准见班思班(意为合同期限内,不许退出而去参加别的班子);(二)不准推戏不唱;(三)不准私自出堂;(四)不准夜不归班;(五)不准点卯不到;(六)不准酗酒上台;(七)不准早起放快(违犯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八)不准克扣公款;(九)不准以大压小;(十)不准以小耍赖。
戏班授徒都是跟班学艺,开始扮娃娃生,至15岁便演小脚(丫环)或唱补戏,并在台上接腔或伴奏;至20岁就学演花旦,再转小生;年纪大了演老生。这样培养出来的演员到成年时,从接腔伴奏到演各种角色,一般都会。
戏班的经济分配,一般按箱主与行当分成,箱主九厘,鼓板八至九厘,老生七至九厘,小生最高八厘;正头与小生同,二头次于正头;大锣六至七厘,小脚四厘五至五厘,小锣三至五厘。
三、剧目
据老艺人讲,应山花鼓戏有“360出”(包括学习和移植东路子花鼓、随州花鼓和汉剧府河路子的剧目),主要为生活小戏,大多数是二小(小生、小旦)戏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而以丑角戏居多,均用当地方言土语演唱,独其风格。最流行的有四大套,即张朝宗、喻老四、祝英台和秦雪梅;还有三个“辞店”,即《张德和辞店》《胡晏昌辞店》《蔡鸣凤辞店》。
经常演的戏有120多出(包括折子戏)。记得起来的戏名有《闹瓜园》《闹酒馆》《十八扯》《讨学钱》《打豆腐》《拦马》《钱十文赶脚》《乡里大娘进城》《吴一文》《腌腊菜》《扫堂挂画》《王婆骂鸡》《张古董借妻》《水豆渣》《双怕老婆》《看干娘》《王大娘补缸》《卖白布》《赶寿生》《赶会》《翻坡》《红娘传柬》《九十六斤肉》《卖杂货》《挖黄鳝》《何叶宝写状》《下河洲》《假报喜》《杨瞎子算命》《三才子》《杨氏送饭》《蓝丝带》《采桑》《描容》《回窑》《杨天佑修仙》《南门桥打赌》《行堂下书》《张朝宗游四门》《击掌》《赶三关》《吴天佑观书》《王玉衡》《探窑》《别窑》《送香茶》《送友》《访友》《求岳》《何氏劝姑》《小姑贤》《吵嫁妆》《天平山》《英台上坟》《凉亭结拜》《打赌》《小南桥》《胡晏昌辞店》《蔡鸣凤辞店》《楼台会》《赶潘》《雪梅观画》《商林归天》《下茅房》《上茅房》《花亭会》《悬梁打洞》《站花墙》《王玉林》《玉堂春》《贾氏上坟》《晒罗裙》《雪梅游十殿》《董永卖身》《路遇》《断桥》《祭塔》《断机教子》《哭长城》《湘子化斋》《刘宗景上坟》《打芦花》《织绫罗》《赶子放羊》《活捉三郎》《磨房产子》《窦义攻书》《失金钗》《杀狗惊妻》《闹扬州》《瞎子闹店》《田氏谋夫》《赶桃花》《郭巨埋儿》《玉莲汲水》《梅龙戏凤》《卖胭脂》《打懒婆》《钓蛤蟆》《打金枝》《白扇记》《张木匠箍盆》《逃水荒》《看于妹》《劝夫戒赌》《二堂审子》《审双钉》《糍粑案》《渡白涧》《十恨小脚》《火烧百花台》《大清官》《小清官》《鸡笼山》《吴汉杀妻》《倒栽麻》《拷打红梅》《棒打无情郎》《渡林英》《赶工》等。
上述剧目,后来几乎全部与楚剧混同,尚能保持应山花鼓戏特色的只有《拦马》《站花墙》《闹瓜园》《赶工》《腌腊菜》《闹酒馆》《渡林英》《看相》《打豆渣》《打豆腐》《闹五更》《桃花洞》《扯平头》《休妻》《卖胭脂》《王婆骂鸡》《奋放羊》《钱十文赶脚》《夹一头》《讨牛钱》等剧目。
四、音乐
应山花鼓戏的腔调有悲腔(一句一打)、平腔(与楚剧迓腔的不同之处是男女不分腔)、四平、大纽子、北纽子、小纽子。这些腔调都是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如悲腔就与应山的“哭丧歌”近似,上句落足音是“5”,下句落足音是“2”。平腔上句落“1”音,下句落“5”音,男女唱法稍有区别;后与楚剧合流后,平腔就与楚剧迓腔融合,男女腔调就有明显区别,男腔上句落“5”音,下句落“1”音,女腔上句落“2”音,下句落“5”音。大纽子、北纽子、小纽子等调,独具特色,现在楚剧中的“应山调”就是根据北纽子的基调稍加改动而成的。
至于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无弦乐,用人声帮腔。打击乐谱很多,差不多是一戏一个打法,因为小戏几乎是一戏一调。基本锣鼓经有长槌、走槌、参槌、转槌、导板、小导板、大撩子、飞撩子、老大、老二、双摇板、小摇板、跳三针、凤点头、钉子、回龙、望家乡、鬼挑担、水底鱼、紧急风、四不挨、大换小、小换大、触角、雁门翅、反锁、正锁、扑灯蛾、吊五槌、阴四槌、硬三槌、挖五槌、四击头、洗马槌、两槌、勇槌、收头、泡头、龙摆尾、八歌洗澡等;打击乐器只有堂鼓、大锣、小锣各一件,后与楚剧合流才添边鼓、云板、钹子、马锣等击乐。
五、艺人
旧社会,学唱应山花鼓戏的艺人,绝大部分是贫苦农民的子弟。穷苦人家交租还债之后,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只好想各种办法谋生路,送子弟学唱戏是谋生道路之一。唱戏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住户人家和祠堂都不允许借宿,只能夜宿庙宇中。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上只有三般丑:王八、戏子、吹鼓手。”实际上“戏子”是“妓子”的讹传,妓子就是娼妓。
尤其是民国29年(1940年)以后,应山花鼓戏班里有了女演员,一些豪绅借请艺人唱堂会之名,行糟蹋女艺人之实。国民党地方乡公所的人,也经常以“聚赌抽头,淫唱花鼓”之罪,敲诈钱财。若不请他们进酒馆吃喝或送“草鞋钱”太少,那就抓艺人关押。因此,艺人总是很穷,吃饭的规矩是“四日八餐”。
但是,应山花鼓艺人为了谋生,还是坚持到处演唱,为加强戏曲艺术的吸引力,他们坚持苦练基本功。打鼓的人睡觉前还要指头敲棉被练习,久而久之,把棉絮都敲穿了。唱花脸的练习虎音,有空就对着墙壁练嗓子。即使是基本功很强的人也要天天练习。他们说:“拳不离手,戏不离口;拳一日不打手生,戏一日不唱口生。”由于艺人对艺术能精益求精,因此应山花鼓戏能在应山、大悟和孝感、安陆北部的观众中扎下深恨,并还在河南的信阳、罗山、光山等县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民国元年到10年期间(1912—1921年),是应山花鼓戏的极盛时期,也是艺人最多的时期。四季班子遍布城乡,每班最少7人,最多9人;常年班子共有50余个,每班最少10人,有的多到25人。现在能记起姓名的艺人,应山有陈秋苟、彭喝子、孟魔气、高虾子、张林、余良折、谈加清、刘双喜、余云华、余四、黄本、淳水、傅登云、熊传富、何清明、刘宗全、刘世界、李善清、雷顺卿、姚相木、姚文秀、余宗发、严德山、胡大全、吴友章、韩厚德、吴继华、吴东亚、杨天元、朱俊秀、刘文清、张云庆、刘吉庆、戴申苟、戴申秀、戴申海、戴狗、曾传芳、乐远和、王保成、张柔廷、刘大幺、张维堂、张云清、胡金凤,孝感有陈自学、陈苟金、陈立宗、陈汉香、田丁酉、陈哈子、谈脚云、卢太、朱擦把子、刘正银、贺望、刘乔松、杨宗启、聂可、明家清、张瑞兰、冷月清、冷松、孙进香、胡伦贵、徐自英、周兴才、黄松山、盛泽甫、陈云传、陈云灼、陈云孝、陈世本、陈云芳、陈身诸、李伯堂、王远全、徐响林、李世春、刘卜文、田银洲、武玉梅、武玉凤、左道庆、纪春堂、赵继明、聂金堂、陈世易、李金翠、陈云升、吴道先、吴道斌、黄小侠、陈云姣,大悟有程玉堂、何增光、徐婆婆、李遐英、涂青山、李福义、王炳香、汪成、何伯、李海如、李锡生、黄光兴、彭滋生、易搭毛,安陆有李宗文、李素华、邓大云、胡泽富、徐汉。这100多人中,比较有名的艺人有陈苟金(丑)、高虾子(丑)、陈哈子(丑)、谈脚云(丑)、谈加清(旦)、刘双喜(旦)、李遐英(旦)、余宗发(生)、张云庆(旦)、陈汉香(丑)等。民国初年,鄂北豫南流传着这样几首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看戏要看陈苟金”;“喝汤要喝鲜鸡汤,看戏要看陈汉香”;“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陈哈子”;“吃米要吃湖南米,看戏要看刘双喜”。高虾子、谈脚云、谈加清仅次于三陈一刘,李遐英、余宗发、姚相木再次之。应山民间还流传着看花鼓戏的有趣故事。有个青年妇女,昕到闹台锣鼓响,慌忙跑进卧房,把枕头当成熟睡的婴孩,抱起就跑。婆母说:“你抱的是枕头!”媳妇边跑边回答:“管它么本头啉,只要是花鼓,我都喜欢看!”还有做饭的婆媳俩,当戏台锣鼓一响,媳妇慌得把管箕扣在盆上滤饭。婆母看见很生气:“看你,花鼓(管箕)扑到能滤饭?要不是花鼓(火钳)占住了手,我就打你一花鼓(巴掌)!”
六、合流
民国28年(1939年)后,应山花鼓戏就与楚剧逐步合流了。民国16年(1927年)后,国民党政府视应山花鼓为“淫戏”,多次下令禁演,有部分艺人便弃艺种田。民国19年(1930年)后,楚剧向北流行,人们被新鲜的胡琴腔所吸引,艺人们为寻出路,逐渐改学楚剧的一些唱腔,改学黄孝语言;另有一部分人则因不适应而被淘汰。民国28年(1939年)后,应山花鼓戏艺人开始改人声帮腔为弦乐伴奏,先后从汉口请来了楚剧琴师周鹏臣、易瞎子伴奏传艺。从此,应山花鼓戏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成了与楚剧的混血儿。建国初期,应山、大悟和孝感、安陆北部一带的农村花鼓戏班,实际唱的已是楚剧。
一九八六年八月
陈其福整理
口述者:
应山花鼓戏老艺人:余宗发、姚相木、乐远 和、杨夭元、刘吉庆、傅登云、刘文清、韩厚 德、陈恒朝;
应山花鼓戏老戏迷:刘宽书、潘长福、冯大 启。
(原载《广水文史资料》第1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应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应山文史资料 第1辑》 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 文化 艺术》 1999长沙炒股配资平台
楚剧花鼓花鼓戏应山余宗发发布于:湖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配资操盘开户 民丰特纸(600235.SH):控股股东股票增持取得专项贷款承诺函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联华证券_互联网配资利息_可靠的炒股配资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